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
通知公告
NCUIA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首页-通知公告
调剂志愿考生复试录取细则|高等研究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
招生调剂志愿考生复试录取工作细则
来源:高研院  作者:高研院  添加时间:2020-05-18 16:14:00  浏览:

    根据南昌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经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结合学位点工作实际,现制定并公布高研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志愿考生复试录取工作细则。


    一、调剂志愿报名条件


    填报微尺度科学与技术(代码0805J1)学位点调剂志愿的考生,须符合以下报名条件。

    1.报考学术型硕士考生;

    2.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达到全国学术学位类工学A区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3.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科目须有《数学一》或《数学二》;

    4.符合南昌大学2020年招生简章中微尺度科学与技术学位点的报考条件;

    5.第一志愿报考专业或本科学习专业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专业等专业的考生优先考虑,数学、机械工程、环境工程等理工科专业成绩优异的考生也可考虑;

    6.从事交叉学科学习与研究有浓厚兴趣考生。


    二、复试考生遴选规则


    1.结合微尺度科学与技术学位点导师组研究领域所涉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等五个学科现有导师人数,统筹考虑参加调剂复试的第一志愿报考专业或本科学习专业的考生在以上五个专业中的人数分布;

    2.综合考虑考生调剂志愿的态度与从事交叉研究的意愿和潜力;

    3.兼顾考虑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总成绩、数学与英语单科成绩。


    三、调剂录取人数与复试比例


    录取8名调剂志愿考生。参加复试考生比例为1:1.5,参加调剂复试考生12人。


    四、调剂复试工作


    (一)调剂报名


    1.考生填报调剂志愿。我校拟于2020年5月20日08:00-20:00开通考生调剂报名服务系统,符合调剂条件的考生按时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硕士研究生调剂服务系统(http://yz.chsi.com.cn)中按要求填报微尺度科学与技术专业调剂志愿。

    2.高研院审核调剂。高研院院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硕士研究生调剂服务系统内将拟调剂的合格考生添加到复试备选库后,汇总拟参加调剂复试考生总表报学校研究生院审核。

    3.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发出调剂复试通知。经过高研院遴选的考生,经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审核通过后,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通知调剂考生参加复试。

    4.考生接受复试通知。考必须在我校规定时间内,在调剂系统中点击“接受复试通知”,否则视为放弃复试资格。


    (二)资格审查


    1.按照研究生院规定的时间,在网络远程复试平台做好复试报到工作。报到时,具有复试资格的考生先与高研院联系,并须按要求提交上传资格审核必备材料和缴纳复试费,高研院严格按要求组织政审与资格审查工作。

    2.须上传的必备材料如下(因今年实行网上资格审核,所涉及原件请彩色扫描后提交至系统,其中⑵、⑶请具体参照各自类别准备):

    (1)《南昌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需审查盖章,请于本细则下方下载示例表格)。

    (2)应届本科毕业生:

    ①完整注册后的学生证(高校教务部门颁发的学生证);

    ②《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的打印件(网址:http://www.chsi.com.cn/xlcx/bgcx.jsp);

    ③大学期间所在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公章的成绩证明;或档案中成绩单复印件(加盖档案单位公章)。

    ④《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证明》(填写完毕后加盖学籍管理部门公章),仅用于证明为本科应届生用。

    (3)往届本科毕业生:

    ①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

    ②《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的打印件(网址:http://www.chsi.com.cn/xlcx/);

    ③因毕业时间早而不能在线验证的,需提供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网址:http://www.chsi.com.cn/xlrz/);

    ④专升本考生还需提供录取名册(复印件上需盖有红章);

    (4)本人准考证、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复印在同一张页面,注明研招复试资格审查用,同时交验原件)。

    (5)享受专项计划考生须带相关证明材料原件、复印件,如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需提交生源地教育厅盖章的《报考202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供查验,并交复印件留存学院;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的考生需提交本人的《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供查验,并交复印件留存。

    (6)报考信息表(如遗失,请提供准考证)。

    以上有关材料除(1)必须是原件外,都需要提交复印件或打印件(包括有效身份证件),且统一用A4纸复印,并邮寄至高研院指定联系人,请与高研院保持联系。所提交材料均不退还。


    (三)复试形式


    为防控疫情,按学校规定,所有复试采取远程网络形式进行复试。


    (四)复试准备


    1.选用安全可靠的复试平台:使用教育部推荐、学信网研发的《研招远程面试系统》为复试主选平台,腾讯网的“腾讯会议”为备用平台。复试中,学信网面试系统与“腾讯会议”系统不同时使用,一旦学信网面试系统崩溃不能使用情况下,才启用“腾讯会议”系统替代。

    2.复试平台考生端硬件配备与场所要求

    硬件设备:电脑1台,手机1部,无线/有线网络。要求电脑为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外接摄像头和麦克风),手机支持安卓和Iphone,版本不能过于陈旧。为了应急备用,请考生复试前在电脑和手机上下载安装“腾讯会议”APP,并成功注册身份。

    场所要求:

    (1)配置双机位监控摄像头,确保考生正面与全身周围都能拍入镜头;

    (2)考生落座1.5米范围内不能出现有书刊、资料等材料;

    (3)选择独立、安静、明亮、封闭的房间等。

    3.成立技术保障小组、开展专题培训和实况演练。安排熟悉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教师,成立技术保障小组,了解研究平台的使用,培训考生、面试专家和工作人员,联络全部参加复试考生进行测试与实况演练,确保每位考生设备能系统要求开展正常复试工作。


    (五)复试内容


    1.外国语听力与口语测试:校研究生院统一组织。

    2. 专业基础考核(即原专业理论笔试,下同)和综合素质考核(即原综合面试,下同):高研院组织。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及统筹考虑疫情防控要求,复试的内容与形式调整为专业基础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两部分。每位考生面试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

    (1)专业基础考核:由原来的现场专业理论笔试调整为口述答题形式考核,每位考生考核时间为15分钟。高研院安排专业教师设置全面考核学生数理基础与专业综合素质的题库。面试时,考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背景自主选择其中一个专业题库随机抽取考题,工作秘书对准摄像头展示试题内容,考生在清晰明白考题后,开始计时,并在视频监控完全可观测的范围内运算或思考,然后书面展示答案或口述答案。

    (2)综合素质考核:主要考查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质、考生专业能力、能力倾向、交叉研究与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本科学习期间的学习、科研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同时注意考查考生的专业兴趣、爱好、特长及就业意向等方面。


    (六)综合素质考核参考教材


    1.数学、物理基础的参考教材

    数学:《高等数学》,2016版,同济大学数学系,人民邮电出版社;

    物理:《大学物理学》,第一版,张三慧、王虎珠,清华大学出版社。

    2.专业基础考核参考教材

    专业基础考核试题参考教材以学校发布的招生简章所列参考书目为准。


    (七)复试纪律与注意事项


    1.考生系统登录页面地址为https://bm.chsi.com.cn/ycms/stu/,使用学信网账号登录。面试前高研院将组织调剂志愿考生测试演练复试平台(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请考生积极配合测试演练,面试前考生测试演练数据将会被全部删除。

    2.考生在网络复试中不得佩戴帽子、墨镜、口罩等,不能化妆,不得用头发、饰品等遮盖耳朵及面部,以便身份确认及复试全程实时监控,如因考生个人原因导致人证验证不通过,影响后续复试进程,考生后果自负。

    3.考生应选择独立安静房间独自参加网络远程复试。整个复试期间,房间必须保持安静明亮,严禁他人进入考试独立空间,须关闭移动设备及其他任何电子设备录像、录屏、音乐、闹钟等可能影响正常复试的应用程序,不得出现其他声音。复试全程只允许考生一人在复试房间,禁止他人进出。若有违反,视同违规。

    4.考生须将手机屏幕锁定设置成“永不”,避免考试期间因手机锁屏造成第二机位摄像头无法提供视频画面的情况。复试期间视频背景必须是真实环境,不允许使用虚拟背景、更换视频背景。

    5.考生正式复试前需提前测试设备和网络,须保证设备电量充足、网络连接正常,确保余额充足。建议考生尽可能做好三种网络准备方案: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手机4G/5G热点。建议电脑优先使用有线网络。

    6.正式复试前,复试考生需按要求备妥软硬件条件和网络环境,配合高研院完成网络远程复试软件测试与模拟演练(包括备用平台“腾讯会议”),请考生注意查看研究生院网站及高研院网站通知,并保持联系方式畅通。

    7.其他使用信息请登录网址查看,并注意详细阅读考生操作手册

    8.考生须诚信复试。复试内容属于国家秘密,禁止以任何形式对外泄露或发布复试相关内容和信息。具体仔细阅读并于复试开始前签署《南昌大学诚信网络远程复试承诺书》。

    9.复试过程中有违规行为的考生,一经查实,即按规定严肃处理,取消录取资格。入学后3个月内,我校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所有考生进行全面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八)成绩计算


    1.网络复试内容包括三部分,成绩总分为250分,即:专业基础考核(100分);综合素质考核(100分);外国语听力与口语测试(50分)。专业基础考核、综合素质及格分均为60分,外国语听力与口语测试及格分为30分。任一科目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2.复试总成绩合格者,将复试总成绩和初试成绩按权重计算后相加,得出考生入学考试总成绩。具体计算方式为:

    调剂志愿考生入学考试总成绩=(初试分数/初试总分值)*50 +(复试总分/250)*50。

    注:初试总分值即考生初试各科目满分值相加。统考类初试总分值500。

    录取时按考生入学考试总成绩的排序依次录取。


    (九)复试体检


    体检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提交三甲以上医院的体检证明。

    考生入学时还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新生入学体检。


    五、录取工作


    1.复试合格的考生是否录取以考生入学考试总成绩为主要依据,根据招生计划、复试录取细则以及考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和身体健康状况等确定拟录取名单。

    2.高研院对所有拟录取考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工作学习态度、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等方面。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3.不参加体检、体检结果不合格及弄虚作假者,一律不予录取。

    4.所有全日制学生须全脱产在校学习,其中全日制定向考生须于拟录取公布后提供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脱产学习的证明。

    5.调档、政审:考生的调档和政审工作在学校拟录取公示结束前完成。

    6.我校除支教生以外,原则上不再同意其他考生保留入学资格。

    7.考生确认的报考信息在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对报考资格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录取;不得将未通过或未完成学历(学籍)审核的考生列入拟录取名单公示或上报。


    六、服务考生、信息公开与监督


    学校研究生院和高研院建立以考生为本的服务制度,为广大考生参加网络复试提供咨询、协助等服务工作;建立招生复试录取工作信息公开制度,按学校工作要求公开公示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相关信息,接受考生和社会的监督。

    1.咨询与联系电话

    学校研招办联系电话:0791-83969340

    高研院咨询联系电话:0791-83969963,联系人:涂老师

    2.信息公示网站

    学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yjsy.ncu.edu.cn

    高研院网站:http://ias.ncu.edu.cn

    3.监督电话

    学校监督电话:0791-83969054

    高研院监督电话:0791-83969968,联系人:叶老师


    七、复试录取工作时间安排


    1.5月19日前:考生调剂报名咨询;

    2.5月20日8:00-20:00:开通研招网调剂服务报名系统,考生在系统填报调剂志愿;

    3.5月21日12:00前:高研院确定调剂复试考生名单,考生准备资格审查材料;

    4.5月21-24日:学校审核调剂复试考生名单,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发布调剂考生参加复试通知,考生在研招系统确认“接受复试通知”;高研院开展资格审查,组织考生在复试平台实况演练;考生参加外语听说与口语测试(时间初定5月24日,具体时间学校研招办会提前通知考生);

    5.5月23日08:30:高研院组织专业基础考核与综合素质考核;

    6.5月26日:高研院公示面试总成绩及排名;

    7.6月15日:全国研究生招生平台公示拟录取结果



附件(点击文件名下载或查看):

附件一:南昌大学诚信网络远程复试承诺书

附件二: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考生资格审查表

附件三:南昌大学2020 年研究生招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

附件四:应届证明

附件五:南昌大学体检表





网站属南昌大学内部二级网站 总站备案号:赣B2-20050168号
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 © 版权所有 2022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高等研究院
邮编:330031 邮箱:ias@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