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
交叉学科硕士点
NCUIA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交叉学科硕士点
微尺度科学与技术学位点导师组成员简介(2019年)
来源:高研院  作者:高研院  添加时间:2019-03-12 09:41:00  浏览:


陈  勇  男,博士,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赣江特聘教授,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曾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助理教授,纽约州立大学下州医学中心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已或正主持科研项目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参与过省部级以上项目十多项;发表SCI学术论文5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独立承担本科生《基础生物学》、研究生《细胞生物学》等课程教学;担任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和国家“大创”项目的指导老师。主要研究方向:1.血浆脂蛋白代谢、功能及相关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骨关节炎等);2.脂质(主要是鞘脂类)代谢、功能及相关疾病;3.仿生纳米药物载体(如重构脂蛋白和囊泡等)的构建及应用;4.环糊精的药理学研究和应用;5.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开发或应用拓展(如原子力显微技术和荧光探针等)。


程抱昌  男,博士,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才、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南昌大学赣江特聘教授。200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以及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主要从事低维功能材料的控制合成、改性、组装和器件化研究。发表SCI论文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6项、厅级项目2项。研究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


刘晓俊  博士,助理研究员。2017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工学博士学位。2017年入职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活性材料(Reactive Materials)冲击响应特性、新材料与结构构件的动态力学行为。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AIP advances、复合材料学报等SCI/EI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获批专利1项。


江民林  博士,校特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光学工程硕士学位,2012年获美国南达科达州立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2017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2006-2017年在国内、日本、以及美国的大学和公司分别从事与光伏器件和纳米器件相关的研究工作十余年。当前的研究领域为纳米传感器和光伏器件的制备与表征、光伏发电系统性能优化以及它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半导体器件制备和表征中的应用等。


单文哲  男,博士,副教授。2000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2005硕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09博士毕业于德国汉诺威大学计算力学所,并留校从事博士后工作四年;2015年加盟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从博士期间开始一直从事计算力学及计算机仿真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是有限元方法、分子动力学及将两者耦合的多尺度计算方法,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其中SCI二区4篇,专著一本。国外留学及工作期间,博士阶段参与德国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博士论文获2010年汉诺威大学科技奖,博士后阶段主持并结题德国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级及汉诺威大学科研启动项目各1项。目前主持在研江西省青年基金1项,作为主要参与者(排名第二)与清华大学、西安交大联合申报并获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


唐  群  男,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5-2010年在韩国浦项工大和瑞典林雪平大学以博士后从事生物纳米研究。2010年加盟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2015-2016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做访问学者一年。研究领域为纳米医学。先后在J. Am. Chem. Soc. Chem. Commu. Nanoscale, Nanotechnology, New. J. Chem. 等期刊上发表30余篇SCI论文,H因子15,总引用1000余次。现为Int. J. Nanomedicine,J. Bio. Nanotech. Photodiagnosi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等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大会上作报告。


王红明  男,博士,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入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计划(井冈之星)。目前主要从事二氧化碳的活化及资源化利用,光反应和光催化材料的设计研究。已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 Mater.,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 Photobiology, C: Photochemistry Reviews, J. Cata, ChemsusChem, Chem Comm, ChemcatChem, J.Phem. Chem, A、B、C等杂志上共发表SCI论文近90篇,论文他引达1800多次, H因子为20。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江西自然科学基金杰青等项目9个。同时担任JACS,ChemcatChem, J.Phem.Chem,A、B、C,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杂志审稿人,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Chemistry杂志的编委。 现为化学、工业催化和微尺度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 

邮箱:hmwang06@163.com ,小组主页:http://hmwang06.simplesite.com


肖书源  男,博士,校聘副研究员。201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国家基地班,获理学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西南大学理论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学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9年2月加盟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目前主要从事于石墨烯、超材料以及表面等离激元相关的研究工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No. 6177506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1项(HUST: 2016YXMS024)。近三年来在Nanoscale,Carbon,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Nanotechnology,Optics Express,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Journal of Optics,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Plasmonics,Optics Communications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9篇,其中2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Google学术总被引400余次,h指数为11,并长期担任上述期刊的评审人。

个人联系方式:syxiao@ncu.edu.cn;个人主页: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Shuyuan_Xiao


辛  卓  女,博士,校聘副研究员。200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化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班,并保送本校攻读硕士学位,2010年硕士毕业。2010年赴丹麦奥胡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丹麦三院院士Troels Skrydstrup教授,从事过渡金属催化羰基化反应及二氧化碳活化研究,2014年奥胡斯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15年加入丹麦二氧化碳活化活化杰出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中心主任Troels Skrydstrup教授。2016年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苏州研究院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任特聘副研究员,从事C1小分子转化与生物质转化研究。2018年加盟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C1小分子转化与生物质高值化转化研究、纳米复合材料在催化化学与药学中的应用研究。在Angew. Chem. Int. Ed.,ChemSusChem,Org. Lett.,Chem. Commun., Chem. Eur. J.等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担任Scientific Reports、Analytic Methods, Green Chemistry、New Journal of Chemistry、RSC Advances、ACS Combinatorial 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


邹文楠  男,博士,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1968年出生,1989年本科、1994年硕士、2000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01-2002年北京大学博士后,2015-2016年法国巴黎东部大学访问学者,2018年2-3月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南昌大学工程力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非均质材料力学方向带头人,曾任《固体力学学报》编委。先后主持10 多个科研项目,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 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要学术成绩包括:1、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地解析求解了一般非椭球(圆)夹杂Eshelby问题,所获成果这被称为是该领域的一个主要进展,为复合材料中诸多理论和应用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2、用递推方法实现了将二维和三维任意高阶张量表示成一系列偏张量的正交不可约分解,提出并实现了用标量和单位矢量表达高阶偏张量的多极表示,解决了理性力学中历经三十年悬而未决的难题;3、提出了基于微有限体元(非质点)的新型连续介质模型,在流动理论中引进涡旋场描述流动结构和小尺度涡旋,为湍流问题的解决指出了新的方向。未来5年的研究规划:1、开展三维Eshelby夹杂问题的研究,解决若干具有应用价值的问题;2、组织团队开展新型流动理论的实验、数值研究和理论研究。正在筹建流体力学实验室,同时积极开展流体力学的实验研究。


(资料更新2019年3月12日)




网站属南昌大学内部二级网站 总站备案号:赣B2-20050168号
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 © 版权所有 2022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高等研究院
邮编:330031 邮箱:ias@ncu.edu.cn